(资料图)
自古就有“鸡公三尖、擂鼓三台、龙门三洞”的称号赋予我们小镇。四面环山夹杂着江河冲击的并不辽阔的平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曾因古代赵子龙带兵驻扎于此,便又有了一座赋有灵气的山守护着我们。子龙山脚下“宝成线”和“阳安线”的铁路交汇在小镇上,给小镇的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是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们的小镇成为了整个县城唯一有火车站的地方,这也因此让我们小镇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嘉陵江把小镇一分为二,鸡公山下是小镇的老街,那里也曾是小镇集市上最繁华的地方。小镇上需要去县城或者市区都需要在老街上固定的站点等待班车。老街上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核桃馍店、面皮店一一紧挨,香味四溢。旁边是小镇上逢年过节都很拥挤的农贸市场,那里虽然不大,但都应有尽有。顺着小镇的布局沿着江畔往下,就到了真正的古街道了,那里的地形是下坡,建筑皆为古代榫卯结构的木制房屋,脚下的青石路凹凸不平,因此下雨天撑着油纸伞也便让这条小巷多了几分意境。然而这里虽然很美,却不是居住区,它是小镇上的服装小巷,整个镇的人们都会在这里购买自己心仪的衣服,蓝色布料的中山装和深受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款比比皆是、物美价廉。沿江而下河流湍急,一段石栏过后,就能看见一颗有着几百年寿命的大槐树了,它依靠在石桥的桥头,与石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两人”相互依存。然后便能在清晨看见灯火通明的幢幢高楼,听见楼廊里书生朗朗。那便是小镇上所有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县第二中学。它是初中与高中相结合的一所学校,学校里老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学生们团结友爱、勤奋努力。学校教学设施齐全,餐厅饭菜可口,宿舍冬暖夏凉,学校教学质量良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因此我和我的同学们德智体美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那里有我难忘的回忆;那里的时光陪伴了我的成长;那里送我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那里是我的母校。再想往下走,有一群人他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那里,与我们和睦相处,这里就是回民村。一座座房屋看过,有一座建筑却是别具一格,将你的目光牢牢锁住,那便是回民们寄存着信仰的清真寺。每逢回民的节日到了,他们都会聚集在那里进行盛大的活动。因此这里是我们与他们共同的故乡,我们都深深的爱着这里。嘉陵江的另一边是现代化建筑的标志。连接江畔两岸的就是很早以前苏联为我们建造的交通命脉—阳平关大桥。大桥长约两百米,历史悠久,采用拱形结构建造,质量很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洪水数不胜数,至今仍是小镇上人们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站在桥上回望老街区,依然能看见上至略阳县下至川蜀地区的码头遗址。曾经我们的祖辈大多数的经济贸易都是通过这个古老的码头让商船运往其他地方。现在由于交通的发达,加上嘉陵江河况发生了变化,便没有人再通过商船进行生意往来,于是这个码头也就渐渐的退出了人们的眼帘,成为了历史。从古街道过来,便能看见田野里农作的人们,到了秋天庄稼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清澈平静的江面映入蓝天白云,还有有时“人字”有时“一字”的大雁至此南下,这便与稠密的灰瓦白墙的房屋绘出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小镇上的人们就这样世世代代的平静的过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不知过了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汶川大地震。那时的我还很年幼,刚上小学四年级,懵懂无知,和许多人一样都是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自然灾害,所以受到了极大的惊吓。看见那些破裂的墙壁和倒塌的土坯房,看见自己的家园从生机勃勃到一片废墟,我至今也难以忘怀。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吃面包、喝矿泉水、住帐篷一直到住进了自己家新盖的楼房。这期间经历的一切都伴随着我的成长写进了故乡的这片土地里,现在再次回忆时既模糊又清晰。后来由于小镇发展的需求,政府规划在原来还是荒无人烟、长满艾蒿的杂草地上,建起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并命名为“子龙新区”。因此许多住在大山深处毛土坯房的人们通过自己努力的赚钱和政府的帮扶,住进了他们的新家,有了新的邻居,开始了新的生活,夕阳下、晚饭后,他们陪着家人一起在小区的公园里吹着晚风,看着霓虹灯慢慢亮起,然后休闲的散着步。虽有新居,也还恋旧。所以便有一些人在闲时回到自己的老家,种点菜园,这也许就是他们内心对老家的感情和更多的怀恋。我们的小镇可不仅限于此。随着小镇东进,在与村庄衔接的地方,坐落着的是敬老院。里面的环境舒适宜人,娱乐和健身设施应有尽有,阳光照进院子里,一片祥和。紧接着斜对面就是路过车辆和小镇车辆的加油站,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车流量川流不息。从小镇的东边折返回来,挨着子龙新区的江畔,风吹过芦苇丛,烧烤、火锅、串串的香味从夜市扑鼻而来。对于劳累一天,下班后的人们吃着夜市的小吃,生活也是十分惬意。走在江边散步,你会看见两座连接两岸、造福人民的跨江大桥正在日新月异的修建中。为了小镇人民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小镇即将开通绿巨人动车,使得小镇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此外,宁静的小镇,宁静的生活里还有许多平凡的角落就不再一一赘言。我们的小镇坐落在秦岭淮河以南,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就是南方了,但我们却又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走进我们的小镇,你能看见田野里播种着小麦、玉米、大豆,也能看见人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水田里插着秧。所以我们既喜欢颗颗雪白的大米,也喜欢散发着麦香的面条。我们的小镇四季分明,有春天河畔嫩绿的垂柳和那芬芳馥郁的万紫千红;有步入蝉夏的炽热和狂风暴雨;有瓜果飘香、片片落叶的秋凉;也有炊烟四起、白雪皑皑的宁静。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童年、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回忆,而我也不例外。现在长大的我,客异他乡,还时常望着家的方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