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作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因而端午节又叫“重五节”“重午节”,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今天的端午节,有香气,有色彩,饱含民俗趣味。虽然端午习俗丰富繁多,古今有别、各地不一,但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插艾草、挂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各地均流行。
吃粽子
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也不尽一致,如甘肃部分地区吃“面扇子”,河南和浙江等地要吃与大蒜一起煮熟的鸡蛋等,但粽子毫无疑问是端午节最具辨识度的节令食品。
据说,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当时叫“角黍”,是人们用来祭神拜祖的贡品。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跳进汨罗江,以身许国,当地百姓听闻屈原投江后,纷纷划船前往打捞抢救。打捞无果,因担心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拿来米团、角黍等食物投入江中,祈盼鱼虾们有了吃的便不去糟蹋屈原的身体。后来,这项举动就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赛龙舟
关于龙舟赛的起源,也与屈原有关。过去,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在端午前便要将龙船从水下起出,在南海神庙中祭过南海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还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于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在福建,需先前往妈祖庙祭拜;在四川、贵州的一些地方,则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
四川江河纵横,各地端午节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场面相当热闹。届时,参加比赛的船只,前端扎龙头,后端扎龙尾。每只船上,前有一人指挥,中有一人击鼓,尾有一人掌舵,两侧为参赛桨手若干。一声炮响,群船竞发,指挥摇旗呐喊,鼓手振臂击打,桨手奋力划动,龙舟破浪前行。河岸观众阵阵高呼,呐喊助威,直到领先龙舟夺标为止。忽闻一阵鞭炮声,若干鸭子入水来。于是,各船争先恐后,抢夺水中的鸭子,以抢得多者为胜。
贴五毒图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因为此时气温骤升、百虫出没,人们很容易因气候骤变、瘟疫流行而感染疾病。其中,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尤其令人忌惮,所以要用各种方法预防和驱除五毒之害。古人除五毒的方式,一般是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除了贴五毒图,也有一些地方在端午时节将钟馗像贴于门口来辟邪。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海报制作 丛雨萌
标签: